
豆架的功用不在于盘中肴,而在于它的一架清阴
豆架是一种标志和象征,豆架下有我的童年、土墙、老屋、炊烟、母亲……以及贫穷却知足的幸福时光
豆架是一缕乡情,一种如月光般恬淡的心境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度过,很少有空闲时间来感受这种宁静
热爱劳动是工人、农民的本色,是光荣的、神圣的,是否热爱劳动是考验一个人思想红与黑的标尺,劳动创造财富,也升华人的灵魂,这是当年劳动课烙在我脑际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当时我心目中的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非但不指脑力劳动,而且古人那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怪论还让我对“劳心者”产生鄙夷不屑的看法
小功夫,还牢记我第一次交战灶间时,我还在三岁,其时我一部分在教,家内里的米油盐我够不着,菜也没有,惟有放在台子上的那把干面
璇首先问起我对她同桌的看法
这让我略感惊异,但我还是以同样的信任与坦诚回答了她
不想我的所感所言竟获得了璇的完全认可,我们之间的心灵距离一下子大大缩短
那夜,在纷乱的教室里,我们谈了许多,从交往到学业,从个人经历到当时的思想、今后的设计等等
带着交谈之初的真诚与坦率,我们很快成了无话不谈、互感亲切与宽慰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