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庄的时间就是这样,在视觉里见到的是在历史中行走,在感觉中感知的却又是趋近虚无,如果在那里生活几天,你会恍若隔世,感到村庄是在时间之外
余光中说:“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
散文无所依凭,只凭自己的本色
”散文的写作,的确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才学,识见和心性的
小说可以虚构,借他人故事隐藏自己灵魂,而散文不能
诗歌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假抒情,而散文不能
散文也讲究含蓄,讲究寄寓,讲究藏势,但写作者的灵魂,始终会从字里行间跳出来,被人看见
二十一、什么事都要先在自身找原因,不要总是苟求他人
鞋子脏了,是因为你走的路不干净
未识卿,何恋卿;未爱卿,何生愁
山前渔火鸟叽叽,傍晚幕里不见卿,枯槁谁怜?金口木舌一人听,三里雄风三里路,步步再无你
终是薄了缘,浅了分,你我大路双方走,此后江湖是路人
城优势光莺莺语,城下烟波碧碧光,此刻无人与君赏,物保持,人已非,泪眼愁肠
巍巍的武陵山依旧静默着,汹涌的长江水兀自澎湃着,夕阳下的吊角楼上依旧如同一幅幅搁置得发黄,散发着霉味的国画
或跨涧,或附岩,或骑坎,或扭曲,或梭坡,或错层
因地制宜,就势造形,所有的建造都最大限度利用着已经固定的空间,遵循着自然的法度
这么多的吊角楼,却连镇上当时富甲一方的大家,也找不到有着江南民居精雕细刻的精致,更找不到徽派豪宅的披红着绿,错金镂彩的工夫
他们只是在青山绿水中择地,再加以土家族的工匠们的智慧便建造出可避洪水,猛兽,瘴疠的吊角楼,但却沿袭至今的吊角楼
揽月楼,鸳鸯楼,织女楼……这些质朴到连名字都包含着一种内敛与朴素的吊角楼啊,体现着土家人怎样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和审美
是啊,面对一个能够堪透生死却并不堪破人生的民族,又如何不会获得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最大的和解呢?并真正的皈依于这种世间万物的内在的法度——自然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