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遇见,不早也不晚,恰恰在最好的年华里邂逅相逢
有些爱,不在一朝一夕,却有人甘愿从青丝熬成了白发
有些人,爱过了,离开了,后来才明白人生也不过一场萍水相逢
我们无法选择开始,我们无法避免结局,但我们可以相逢在这最深的红尘里,轰轰烈烈爱过,也无悔青春,更不必做毫无意义的坚持
2、我怀念的不是哪个人,而是我那回不去的曾经
时间不经走,一晃就老了,终身能不期而遇几个爱好,又能谈几何场爱情,似乎都是在旁人做角儿的寰球里,我共同她演过几次爱恨分辨,而我只带回顾了一身回顾
这回顾,由于有你,才变得有道理,也由于有我,最让人爱莫能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辉煌业绩,但相应的话语体系却没有跟上,经济优势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核心创造力
具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话语
我们现在谈到的很多概念都是西方世界先讲过的,我们拿过来使用,所以话语体系也不能脱离西方世界
第二是理论
我们现在分析社会发展的很多理论也是源出西方,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理论上也是受约束的
第三是教材
我们的学科教材大多是按着西方的体例编写的,因而学习与应用的根据也就必然是西方化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
从政治话语来看,一方面,现在有些文章写得不生动,它基本上是领导人讲话的一个复述
从学术话语来看,直面中国问题不够,文本的研究当然都是需要的,但是,有的文章过分咬文嚼字,成了文字游戏,有的随意深造概念,让人不知所云,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相去甚远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众话语与学术含量
现在我们特别强调接地气,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都没有问题
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最终取决于我们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准和学术含量
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很多低水平重复,这也是导致我们失去话语权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
现在我们强调中国道路、中国话语、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故事,还有一门中国学
但是,讲中国一定要放在整个世界的格局中,它是个性与共性,独创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统一
最后补充一点,话语是要靠人来说的,所以这个话语到底怎么样,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高水平的人,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
一朵推敲,半句哀伤,最美然而情长
落满灰尘的许诺,探求不到爱的目标,心碎了一地,再也聚集不可开初相貌
赤色的殇,空负梦痴迷与疯狂,可否借一米阳光,温和委婉往日情阑,雕琢逝去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