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丝飘在回顾深处的惦记,喀什葛尔的胡桃
喀什的胡桃,和田的石榴,库车的白杏,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巴音布鲁克的羔羊一枝花
吐曼河滨绿油油的乌斯玛草
在新疆整整十年,从塔克拉玛干戈壁到伊犁河谷,芳华最时髦的时间,已经情绪焚烧的功夫
手里的书翻了一泰半,奶茶也快喝结束,楼外的雨还在绸缪,内心很埋怨,如许的时间过得太快
一不提防,略微打个盹儿,就往日了
母亲在麦子成熟的季节总会坐立不安,在麦子开花和叫嚷的日子里,在收割机轰鸣着开过原野和道路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得到她的忧郁
同行的三位女士,一个坐了上去,又上去一个,再上去一个
秋千借力摆了起来,摇荡中的平衡,飘落得抑扬顿挫,像是读一首宋词,尽管这里是明代陵
明代初期诗文大家是高启,他也许写过秋千的诗,只是无缘读到吧
高启在南京登雨花台望长江而赋诗,多年之后明祖陵完工,他已没有机会来到这泗州高岗
现在是我来了,却已经无诗,连背一首的水平都没有了
六百年,连文字都会衰老?
据说为了充实版面,若冰经常游走在各个城市的角落
通过这个栏目的推荐,不少天水的游子对此十分感激,也给天水人了解天水外地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随着这个栏目的红火,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秦岭山脉西起陇南徽成盆地,东至大别山区的伏牛山,绵延1500公里,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岭,也是我国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分界线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非常深厚历史底蕴构成了若冰考察的基点
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上游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六朝古都西安、洛阳、开封
特别是陕西关中与陕南为中心的秦岭两侧,三国和汉唐时期曾经发生过不少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和事,因此秦岭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细心的若冰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文化考察活动十分频繁,诸多名山大川都已经反复被专家、学者所关注过,唯独没有人对秦岭山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走访
2004年7月,时任天水日报记者的若冰决定深入秦岭山脉考察采访,没想到他的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天水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以中国第—位作家全程关注“中华民族父亲山”为题的新闻报道,这给他神秘的秦岭之旅增添了很大的压力
在历时2个多月的考察过程中,王若冰采取坐车与步行结合的方式,从秦岭西部余脉,天水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山——齐寿山出发,对横贯甘肃、陕西、四川、河南及湖北西北部的秦岭进行一次全程考察采访,并且在此基础上,正在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秦岭精神与秦岭深处人们生存生活现状的文化散文集
与此同时,《天水日报》开设了《沿着秦岭东行》的专栏(类似德阳日报著名栏目记者行吟之流),刊发了王若冰沿途采访中发来的新闻稿件及散文作品,引起不少社学家、平凡百姓的广泛关注